布鞋历史

小村口,大树下,老奶奶正低头一针一线地纳着鞋底,手上拿着的针头,时不时往花白头发里蹭蹭,边上的笸箩里放着纸样、布片、麻绳和锥子。

这样的场景,人们在现实或者影视剧中,或多或少都见过。而历史上,类似画面或许已反复上演了3000年。

据考证,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就是布鞋,在鞋底处明显可见一行行规整的线迹,与现在的纳底布鞋完全一致。

也就是说,中国最早在周代,就已经流行千层底布鞋了。

千层底布鞋的做工复杂,工序繁缛,技艺高深,难度大,耗时长,而且工艺要求严格,每双鞋的制作都要经过剪裁底样、填制千层底、纳底切底边、剪裁鞋梆、绱鞋、楦鞋、子修抹边、检验等近百道工序。

制作布鞋的工具

徐城北在《老北京》一书中描述它的制作流程:“千层底布鞋,需要用新白布打袼褙,贴布要求压平绷紧,纳底时,选用温州出产的上等麻绳,每平方寸要纳81针以上,纳好的底子还要放到摄氏80—100度的热水中浸泡,然后用棉被包严热闷,闷软后再锤平,整形,晒干。”

如此,制作一双鞋往往要花上四五天的工夫。

纳底布鞋发展到清代时,进入全盛时期,无论是造型、材料和技艺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。

建国前的布鞋,主要都是传统的手工、绣花布鞋等。由于是手工纳底,具有杂软舒适、透气吸湿的特性,深受中国百姓喜爱。建国后,我国各地开办了很多布鞋厂,集中大量生产机制布鞋,这是中国布鞋的鼎盛时期。

改革开放以后,在皮鞋的冲击下,布鞋逐淅淡出了鞋类市场的主要舞合,商场纷纷撤下布鞋专柜。

市场真空,敏锐杨宪成率先嗅到了商机。

如今的步源轩山西路店

1996年,杨宪成在南京山西路开了一家布鞋专卖店,主要销售布鞋产品,生意火爆,顾客络绎不绝。

一炮打响后,杨宪成创立了布鞋品牌“北京步源轩”。布鞋的市场也恰逢其时地开始复苏。

1997年,解晓东在春晚唱响歌曲《中国娃》,歌词唱道:“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,站的稳哪走的正踏踏实实闯天下。”

2009年,“千层底手工布鞋制作技艺”被文化部列入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》名录,从而将这项古老的手工技艺保护起来。

步源轩布鞋

布鞋正在成为“中国鞋”的代表,回归到每个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。在这过程中,步源轩守正出新,以“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,打造中国布鞋时尚精品”为经营宗旨,实现了从单纯销售到设计、生产、销售一条龙的飞跃,门店从原先的一家发展到如今全国上百家门店。

如今,步源轩的布鞋,已不拘泥于传统,融合皮鞋工艺和现代的设计,向运动休闲和时装发展,形成了古典与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。

步源轩布鞋,正在布鞋界掀起一股“守得住经典、当得了网红”的国货新潮流,绵延3000年的传统布鞋文化,在这个全新的消费时代重新绽放。